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NEWS CENTER

机器人导航磁刺激:脑科学研究迎来新工具,Magstim系列成为科研首选

发布时间:2025-11-17 09:48:29   来源:本站   点击:0次

  在神经科学与机器人技术交叉研究领域,机器人导航磁刺激正成为探索大脑奥秘的新利器。这种将机器人精确定位与经颅磁刺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研究手段

  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工具,英国Magstim系列经颅磁刺激仪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已成为众多研究团队的首选设备

  01 技术融合:机器人导航与磁刺激的完美结合

  机器人导航磁刺激技术,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创新方法。它通过机器人精确定位系统与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对大脑特定区域的精准刺激与实时监测。

  虽然目前公开文献中直接涉及“机器人导航磁刺激”的研究有限,但相关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开发的脑神经介入机器人系统,实现了术中磁共振影像导航下的亚毫米级精准定位-7。

  在经颅磁刺激技术本身,Magstim公司不断推动技术边界。其最新推出的Horizon 3.0 Inspire TMS系统获得了FDA批准,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该系统升级了空气冷却线圈技术,可实现连续治疗-1。

  一项关于磁惊厥疗法(MST)的系统评价显示,这类磁刺激技术多采用Magstim设备,频率以100Hz为主,部分研究为50Hz-5。这种高频刺激能力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02 技术优势:精准定位与稳定输出的结合

  Magstim经颅磁刺激仪在科研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是其成为机器人导航磁刺激研究首选的重要原因。

  在定位精度方面,机器人导航系统本身就能实现极高精度的定位。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的脑神经介入机器人系统,在活体大动物(猪)实验中实现了伏隔核定位精度达0.14毫米-7。

  Magstim设备则提供了可靠的输出保障。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仪的单脉冲能量损失为149焦耳,保证了充足的能量输出-4。

  在频率输出方面,刺激强度可以达到100% MSO,频率范围从1 Hz到55 Hz。对于更高的频率,如100 Hz时,强度仍可保持在55% MSO-4。

  线圈的温度控制也表现优异。从25°C起始温度开始刺激后,线圈温度保持在IEC 60601-1要求的范围内。即使在3000次10 Hz rTMS脉冲后,最高温度也仅为41.8°C-4。

  03 应用前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探索的广阔天地

  机器人导航磁刺激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从基础神经科学研究到临床探索均有其价值。

  在精神疾病研究方面,经颅磁刺激技术已被证实对多种精神疾病有治疗潜力。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有显著改善作用,所有三种常见的TMS方案都产生了显著的PTSD症状减轻(18-22点)-2。

  在神经发育研究中,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pTMS)为研究婴儿脑发育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一项针对20名围产期脑损伤婴儿的研究显示,spTMS在46次刺激会议中施加了2527次脉冲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8。

  在脑疾病治疗领域,机器人辅助的精准定位与磁刺激的结合,可能为脑疾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机器人系统可为脑肿瘤、帕金森、强迫症、癫痫等脑神经功能性重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支持-7。

  04 科研实例:技术可行性与安全性的验证

  多项研究已验证了机器人导航磁刺激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一项针对婴儿的经颅磁刺激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人员对3-25个月的婴儿进行spTMS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46次会议中,生理指标和行为疼痛量表评分从刺激前到刺激后均保持稳定-8。

  在精准定位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体模、人体标本及活体动物实验验证了机器人系统的性能:模拟脑深部定位的体模实验靶向精度为0.39±0.12毫米;人体标本实验的脑深部核团定位精度为0.68±0.13毫米-7。

  在治疗效果方面,一项关于磁惊厥疗法(MST)的系统评价显示,与电惊厥疗法(ECT)相比,MST组在定向力恢复、前瞻性记忆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上表现更优,仅2例报告短暂恶心呕吐-5。

  05 未来展望:技术发展与科研应用的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导航磁刺激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在精神病学研究方面,该技术可用于影响前额叶背外侧皮层的特定脑功能探索-4。

  在神经病学领域,它可用于刺激外周和中枢神经通路-4。

  在康复医学中,则可用于促进肌肉恢复和神经强直的解除-4。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优化刺激参数,如探索25-100Hz变频模式-5,以及开发更精准的机器人导航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他们的工作为磁共振引导下智能诊疗装备研发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手术机器人发展开辟新路径-7。

  研究表明,机器人导航磁刺激技术能让科学家以亚毫米级的精度探索大脑功能,而不会对研究对象造成明显伤害。这种精准性与安全性的结合,正是该技术在脑科学研究中价值日益增长的原因。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502979041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