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NEWS CENTER

经颅磁的原理

发布时间:2025-11-11 08:51:30   来源:本站   点击:4次

  1762822995163977.jpg

  经颅磁的核心原理

  利用脉冲磁场,无创、无痛地穿透颅骨,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场,从而改变特定脑区神经细胞的电活动。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磁电转换器”:外部磁场 → 颅内感应电流 → 调节神经功能

  详细原理分解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来理解:

  1. 物理基础:电磁感应定律

  这是TMS最核心的物理原理,由法拉第发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变化的磁场可以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TMS设备:治疗头罩里有一个线圈,当强大的、快速变化的脉冲电流通过这个线圈时,就会在线圈周围产生一个同样快速变化的脉冲磁场。

  人体作为导体:我们的大脑组织、神经细胞和细胞外液都是良导体。

  过程:这个脉冲磁场可以毫无阻碍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进入大脑。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这个变化的磁场会在大脑皮层(靠近头皮的脑区)的导体中感应出微弱的感应电流(也称为涡流电场)。

  2. 生理效应:神经去极化与调节

  感应出的电流虽然微弱,但足以对神经细胞产生影响。

  刺激神经元:当感应电流的强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它会使得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这相当于模拟了神经细胞自身的生物电活动。

  引发动作电位:足够的去极化会触发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这是一个神经冲动,它会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并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下游的神经环路。

  调节神经可塑性:无论是单次脉冲还是重复性脉冲,这种外来的电刺激都会“扰动”大脑固有的电活动模式。长期、重复的刺激(即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引起大脑功能性的长期变化,这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它可以增强或削弱特定神经连接,类似于给大脑神经网络做“重塑”或“重新布线”。

  主要技术模式与作用

  根据刺激模式和频率的不同,TMS产生的作用也截然不同:

  单脉冲TMS

  方式:发出单个脉冲。

  用途: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例如,刺激控制手部的运动皮层,通过测量手部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运动诱发电位)来评估从大脑到肌肉的传导通路是否正常。

  配对脉冲TMS

  方式:连续发出两个具有特定时间间隔的脉冲。

  用途:用于研究大脑皮层内抑制性或兴奋性的神经环路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频rTMS(通常 > 5 Hz):对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性作用,提高神经元的活跃度。

  低频rTMS(通常 ≤ 1 Hz):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性作用,降低神经元的活跃度。

  方式:以固定的频率连续发出多个脉冲。这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模式。

  作用

  临床应用(基于上述原理)

  抑郁症治疗:这是rTMS最著名和获批的适应症。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左侧前额叶皮层可能活动不足。因此,使用高频rTMS刺激左侧前额叶,可以增强该区域的活动,从而改善情绪。反之,有时也会用低频rTMS刺激右侧前额叶,以抑制其过度活动。

  其他精神疾病:在强迫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中,也探索针对特定异常脑环路进行调节。

  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通路评估:如前所述,用于诊断多发性硬化、中风等疾病。

  中风后康复:刺激患侧大脑或抑制健侧大脑,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慢性疼痛:调节与疼痛感知相关的脑区。

  耳鸣:调节听觉皮层。

  总结与比喻

  组件/过程作用简单比喻

  TMS设备线圈产生快速变化的脉冲电流和磁场“磁力枪”或“信号发生器”

  脉冲磁场无创穿透颅骨,将能量传递到大脑“无线信使”,信号穿过障碍物

  电磁感应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能量转换器”,将磁能转为电能

  感应电流使神经元去极化,触发动作电位“模拟神经信号”,冒充大脑自己的指令

  rTMS长期、重复调节神经可塑性“大脑健身”,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或弱化某些神经连接

  优势与特点

  无创:不需手术,不破坏皮肤。

  无痛:相比电休克疗法,体验更舒适。

  定位精确:可以针对毫米级别的特定脑区进行刺激。

  安全性高:在规范操作下,严重副作用罕见(最严重风险是诱发癫痫,但概率极低)。

Magstim-TMS-Course-2.jpg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502979041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